还记得“华三”这个名字吗?它曾是中国科技界响当当的一张名片,而它背后的故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国际谍战大片一个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上经历了冲突、污染、阻击,再到最终被海外资本洗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事儿并不是和贸易战或国际冷战的巅峰期相关,而是发生在全球化如火如荼发展的年代!令人深思当跨国并购遇上国家安全,那究竟是商业决策的考量,还是赤裸裸的技术封锁?让我们从头深入挖掘。
当华为2003年和美国的3Com公司“握手”合作成立“H3C”的时候,这一场跨国联姻的欢愉如同红毯上的相拥。而就在初露锋芒不久后,风向急转,3Com反手就让华为退居二线。到了2006年,完全将华为股份收购,独揽控制权。看似是华为自愿退出,但搁在当时的国际格局里,谁都知道这是美方企业软中带硬的一手棋。
那时候,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美国3Com的实力不弱,为啥还非要“赶走”华为?而事实是,这样的收购不是为了“携手创造强大的未来”,而是埋下了未来技术争夺与市场争执的一颗地雷。华三通信,最终并入惠普旗下,再飘到中资旗下的“紫光”,几经折腾后,仍然留有一股复杂的政经博弈味道。
这个故事还不算最扎心的,真正让人挠头的,是美国如何一次次刻意炮制“国家安全风险”,把华为拒之门外。
2007年,华为和贝恩资本联合提出22亿美元收购3Com,按理来说,这是一笔无可挑剔的商业行为华为持16.5%的股份,连绝对控制权都没有,还承诺未来增持至5%。在六个月的审查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推出了一则令国人错愕的理由——“危及国家安全”,直接否定了交易计划。有人可能会问什么安全隐患可以连一家只持股少数的公司都无法容忍?但当时没人敢给明确的答案。
更值得推敲的是,同样的3Com,在后来的交易中,却被美国惠普堂而皇之地以27亿美元收入囊中。不同的买家,完全不同的待遇——这种选择性容忍让人一眼就看出,这是技术主导权掰手腕中的“护城河”。
类似的伎俩,在三叶系统(3Leaf)、摩托罗拉无线、2Wire等多个竞购项目上重演。这些企业在华为提出高价诱惑后,最终无一例外地被非中资的其它公司收入囊中。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公司最终以远低于市场估值的价格被收购,但即使这样,美国人还是硬生生地吞下去了。
有人可能会好奇,当时没有贸易战,没有“禁售令”,为什么美国在经济合作的黄金时期,却对华为穷追猛打?从利益的角度这并不划算。
答案也许就在“软实力”竞争上。华为涉足的是通信领域,而通信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是一国的基础设施与国防核心。美国象征性地为这些企业挂起“国家安全”的挡箭牌,一方面是为了试探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的资本自由度;也是为了保护自家通信技术不落人后。
有意思的是,当高调喊出“审查”的时候,背地里的市场变化才是最冷酷的真相。以摩托罗拉为例,这家曾经一手拿下“1G大哥大”霸权的企业,最后却以低价把无线通信业务卖给了诺基亚西门子。换句话说,老美甩出“国家安全”的挡箭牌,却没能真正挽救本土企业的颓势。摩托罗拉的业务大缩水,其庞大的研发团队和技术积累被西门子轻松收割。相比之下,作壁上观的华为恐怕更像是个战略威胁的“背锅侠”。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这样的博弈隐秘又冷酷,但真实存在。就有一些美国消费者表示,那几年摩托罗拉手机质量一落千丈,“当年的王者沦为了平庸的大路货”。甚至有人遗憾地表示,如果让“那个靠实力打下江山的中国企业接手,说不定结果会更好”。
在这样的历史梳理下,那些被我们视为平静时期发生的交易,实则是波澜暗涌。表面看似无所谓的审查与否,实则埋下了更深一层的技术争端。
2010年,中国企业竞标美国Sprint的4G网络升级项目,再次因为行政力量的干预被扼杀在摇篮里——这次连一个“国家安全威胁”的详细文件都省了,只是一通电话打到运营商总部,就生生堵住了华为的门槛。
可美国这种“国家队”式的操作,却并不总是能占到便宜。华为不能参与,Sprint最终投入的合作伙伴能不能拿出同样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美国普通消费者感受到的是套餐资费的高昂,却鲜有人谈论技术空白的问题。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这是一场胜利;但对于公共服务来说,买单的永远是消费者。
而再往后,与其说华为在过往的失败中吸取了经验,倒不如说它对“美国游戏规则”的认知更清晰了。这不仅仅是关乎一家公司兴衰的决策,而是不同技术体系、资本架构之间的深度较量。
当我们以为事情会随着时代而渐渐淡去,美国的技术封锁游戏却越发走向偏执。2019年开始,围绕孟事件和“实体清单”,华为被彻底推上风尖浪口,美国企业被要求断供,连老百姓过年能用什么手机,似乎都成了国际国务院的议程。
跨国并购难以达成已经说明问题,而后来看似开放的全球化进程,实则只是由西方主导的话语权游戏。如果没有体格更强大的技术与资本支撑,类似华为的遭遇,可能会复制到更多企业身上。而这不仅是“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的困局,也是全球科技企业如何规避“大国竞争”的挑战。
此时此刻,美方企业的分歧愈发明显。一方面是资本效率的损失高技术封堵意味着市场竞争降温;另一方面是消费者体验,却在国别矛盾中被迫买单。这些隐患,可能迟早会海啸般涌现。
眼下有人说美国对华为的无情封锁,终究还是一种战略上的“矮化”——试图通过剥夺中国企业的机会来赢得某种先机。但我们不禁要反问,这种堵门的方式,真的是科技进步的正路吗?如果一方始终扮演“裁判”的角色,产业争端又如何再谈“公平”?更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当美国企业被反封锁时,又该呈现怎样的抗议?
有人或许会感叹,不论是技术脱钩还是全球分裂,埋单的终究是普通消费者。眼前的场景似曾相识,曾经的跨国并购故事如今还在余音绕梁,而双方之间的信任鸿沟,却变得愈发深不可测。
从华为到其它科技企业,美国为何总把“国家安全威胁”挂在嘴边?究竟是事实存在问题,还是这种理由正在变成滥用的工具?阻挡技术进步的代价,谁来买单?你怎么美国的封锁策略,真的能赢来安心的未来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